close

 圖文引自 [樂多新文創] 

經濟評論 / 德國:消費背後的社會與環境面向 
作者   廖桂賢

消費券.jpg

一月十八日,台灣政府發放了喧騰一時的消費券,每個台灣人不分男女老幼,口袋裡都平白多了三千六百元的新台幣可以花用。前一陣子,地球另一端的德國政府也曾討論是否發放消費券來救經濟,構想是發給成年人五百歐元的消費券,但條件是得自掏腰包兩百歐元來搭配消費券的使用(倚靠社會福利為生的人則不受此限);換句話說,這樣的消費券不全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,要領取這個禮物,也得同時拿自己的錢對市場作一些貢獻。

在經濟危機的風暴下,不管是台灣,或是所謂先進國家的德國,都將消費視為刺激經濟的良方,但「消費」這件事真的有這麼神奇嗎?卯起來多消費人們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?當報章雜誌或一般民眾在討論經濟不景氣的問題時,鮮少認真地檢視「消費」和「經濟」的進一步內涵,多是打混仗地將這兩件事簡化,以致於包括政府和許多一般民眾的邏輯就是:多消費就能振興經濟。

但是,「經濟」到底是什麼?是人民基本的溫飽?還是等於人們可以賺越來越多的錢?政府拼經濟到底是要拼到什麼程度?要救的又是誰的經濟?我們又該如何消費才能為那些走投無路的中下階層來抒困?若這些基本問題不研究討論,任何將消費與經濟隨便捆在一起的政策,都將無法切中問題的核心。


無論是在承平之世或經濟危機之際,消費這件事,起碼有兩個層面應該深入討論:社會公平與環境影響。消費的標的物可以有千百種:買勞務、買食物、買必需品、買奢侈品都是消費,但從事什麼樣的消費會產生不一樣的經濟、社會、以及環境效果。經濟不景氣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平等的,對那些已經苦哈哈的窮人來說,衝擊重大,但對本來就肥滋滋的富人而言,心理衝擊大概遠大於實質衝擊。

當一個窮人的財產從一百塊減半成五十塊,生活是絕對過不下去了,但當一個富人的財產從十億減半成五億,損失雖然遠較窮人多,但絕不至於餓死,而且還可以照樣過得很舒服。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而言,政府必須確保,透過消費進行的經濟抒困,透過市場的運作後,最終的效果是讓大部分窮人可以吃飽穿暖,而不是僅讓少數的富人感覺心理舒坦。

另一個和社會公平息息相關,也同樣重要的環境課題,卻在經濟不景氣中被刻意忽略,甚至被認為是不切實際。歐美、日本、甚至台灣等富裕國家的過度消費,是造成全球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遷、生態多樣性消失、水資源枯竭等的根本原因。我們這些在地球上占少數的人卻挪用了大部分的資源、創造大部分的垃圾、並排放大部分的溫室氣體,我們用消費所撐起的經濟富裕,卻是建立在讓地球上多數窮人的資源越形匱乏之上。

消費不是絕對的罪惡,除非隱居山林與世隔絕,不然,現代人用錢消費是無法避免的經濟行為。真正的問題在於「過度」的消費。在食物和工業製成品上的過量的消費,背後代表的是大量的能源使用和原料採擷,即使所有的工業製品都是所謂的環保產品,即使所有的食物都是有機食品,過度的製造和消耗這些東西,仍將造成環境的危害。當全球許多政治領袖多少都能拿氣候暖化、溫室氣體減量這些時髦的字眼來做順口溜時,卻忽略了問題的根源,一旦經濟不景氣的風暴來襲,更亂了陣腳,不問三七二十一地馬上祭出「消費」來拯救經濟。想想看,要是人民的經濟穩定非得靠不斷擴張的消費才能維持的話,那麼在地球資源確定逐漸枯竭的狀況下,人類的未來肯定是黑暗的。

經濟不景氣雖是危機,某種程度也是契機。配合適當的產業轉型和勞工轉業政策,各國政府何不趁著這個機會淘汰不永續的產業,例如小汽車的大量製造(所以我認為,政府補助人民買新車來救汽車相關產業是非常不智的作法)。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,我們該做的不是繼續盲目的消費,而是學習如何聰明消費,讓消費不要造成地球的環境更形惡化,讓消費來形塑更永續的經濟發展。也許,我們應該想像:一個永續的經濟體該是什麼樣子?在我的想像中,是一個不仰賴大量製造新東西來維持人們生計的社會,是一個能夠利用最少的能源,讓現有的物品在不同的個人、不同的世代間不斷循環再利用,並且公平分配的節制社會。

正視消費的社會和環境面向,我們才能真正邁向永續發展。回頭看看台灣政府齊頭式的消費券政策,顯然就是「消費等於救經濟」的簡化邏輯下的產品,所以政策本身粗糙又沒有創意:不問貧富每個人一律三千六,要買什麼也沒有限制或建議,恐怕將白白浪費了消費券可能創造的正面社會與環境效果。既然政府該研究的功課沒好好做,也許,我們每個人得自己做功課,好好規劃消費券的使用,讓自己手上這張消費券發揮
聰明的作用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rbaneye 的頭像
    urbaneye

    小學究的時尚觀察

    urban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